4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副主任宁启文主持新闻发布会,邀请到了农业农村部发展计划司司长魏百刚,
农业农村部发展计划司司长魏百刚介绍,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事关全年走势,大家都很关注。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开局良好。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8904亿元,同比增长3.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26元,实际增长6.8%,延续了“双增长”的势头,实现了“开门红”。
(滑动查看↓↓)
种养业形势好!春耕稳定,牛羊禽肉稳中有升!
种养业生产形势较好。春耕生产平稳开局,夏粮面积稳定在4亿亩以上,长势与常年相当。春耕备耕有序推进,春季生产机具累计投入1400多万台(套),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等农资供应保障充足。当前全国已播农作物超过3亿亩,完成意向种植面积超过20%。养殖业生产稳中有增。一季度生猪出栏2亿头,同比增长1.9%,猪肉产量154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2.1%;牛羊禽肉产量77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2%;水产品总产量1248万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稻谷玉米调减、养殖业优化,效果如何?
农业结构持续优化。从种植业结构来看,据农业农村部意向调查,现库存较大的稻谷和玉米种植面积都有所调减,其中水稻面积调减1000万亩以上。市场供需缺口大的优质小麦、高蛋白大豆、杂粮杂豆、优质饲草等面积有所增加。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进展顺利,10.58亿亩的划定任务,已经分解到2697个县(农场),目前已经有254个县都完成了划定任务。从养殖业结构来看,生猪养殖布局加快优化,南方水网地区已累计调减存栏2300万头,产能向粮食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趋势明显,温氏、大北农、牧原等大型养殖企业已在东北玉米产区落地。渔业减量增效积极推进,海洋捕捞产量同比下降1.6%,渔业资源利用强度有所降低。
绿色发展势头良好
去年我们启动了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今年继续有序推进,已经部署完成100个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150个绿色防控试点县、200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县、150个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100个地膜治理示范县,这些试点县的工作正在有力地推进,化肥农药利用率和减量增效水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水平都在进一步提高。今年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我们将轮作休耕的试点面积从1200万亩扩大到3000万亩,初步实现常态化、制度化。编制完成40个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三年工作方案,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工作已经启动。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一季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3%。新认证绿色农产品4504个,有机农产品1618个,我们常讲的“三品一标”的农产品总数现在超过12万个。
返乡创业人员达到了740万人,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
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增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以上;食用农产品加工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37,同比提高4.5个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增速较快,一季度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0%左右。特别是春节期间,到农村过大年、看田园风光、享民俗风情、品道地美食成为新时尚。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一季度全国农产品网上零售额452.7亿元,同比增长38.8%,春节前后各大电商平台陆续推出年货节活动,带动了线上线下互动,促进了农产品出村进城。农村创业创新积极推进,各地大力发展新农民新技术,建立了一批农民创业创新园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在城市有作为的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和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创新。据农业农村部统计,目前返乡创业人员达到了740万人,现在有一种说法叫“逆城镇化”的现象。
农民收入增长快,农产品价格更稳定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26元,名义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与GDP增速保持同步,第一季度国家GDP增长也是6.8%,我们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1.1个百分点。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达到1.74亿人,同比增长1.1%;月均收入达到3736元,同比增长7.3%,这延续了务工总量和工资收入双增势头。农业农村部关于“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扶贫示范行动启动实施,一季度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价格总体稳定。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为109.5,同比高2.03个点。其中,玉米和小麦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5%、3.8%,稻谷价格基本持平;蔬菜和水果价格先涨后降,同比仍然分别上涨1.7%和1.6%;猪肉价格受市场供给宽松影响跌幅较大,其他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价格都有所上涨。最后,农业投资快速增长。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在切实抓好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充足供给的同时,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呈现了稳中向好的态势。一季度国家农产品安全例行监测,共监测了31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153个大中城市,452个蔬菜生产基地,156个生猪屠宰场,463个水产暂养池,82个水产品运输车,1494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抽检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四大类产品78个品种,9686个样品,监测农兽药残留等参数122项,抽检总体合格率达到97.3%。其中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6.2%,96.9%,98.3%和98.6%。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首先是进一步扩大了监测范围,再有跟进监管措施,三是推进优质“产出来”。下一步将继续加快推进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发展,满足消费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绿色化的要求,保障人民群众吃的安全、放心、优质。
今年以来,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确实是快速增长,增速大幅高于二三产业的增速,这是一个好现象,农业农村发展当中缺钱、缺人才,所以投资增加对农业农村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我们分析,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发了各类资本投入农业农村的信心和动力。第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拉动。元旦、春节假日期间,人们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好,吃得健康、安全、优质、个性化,这样的需求使一季度优质农产品的市场供销两旺,也带动了乡村消费品零售额的同比增长10.7%,这也吸引了各类资本看好农村市场,加大农业农村投入。第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为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现在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对农业投资的积极性在不断地加大。
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俊勋介绍道:这几年畜牧业一直在朝着结构调整的方向不断地努力,而且以市场和问题为导向,不断地在推动。经过这些努力,出现了三个积极的变化:一是区域结构在优化。强化了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积极稳妥推进畜禽养殖业向环境承载容量大的地区和粮食主产区转移。从一季度情况看,受生猪价格行情低迷影响,生猪产能调整和转移仍在持续,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同比均有所下降。二是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持续推进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了58%,畜牧业实现了从分散养殖到规模养殖的历史性转变。三是产品结构得到优化,肉蛋奶的结构持续调整,奶业正在向着全面振兴的方向逐步迈进,优质特色畜牧业快速发展。同时,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生鲜乳中三聚氰胺等重点监控的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长期保持在100%。全国饲料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了97.4%。
从下一步来看,我们将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以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畜禽生产力为主攻方向,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优质量,全面提升畜产品供给质量和水平。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广德福介绍道:为了顺应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农业农村部将2018年确定为“农业质量年”,我们年初在福州专门召开了全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推进会,还专门印发了《关于开展农业质量年工作的通知》,部署启动了农业生产标准化推进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行动、产地环境净化行动、农业品牌提升行动、质量兴农科技支撑行动、生产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行动等八大行动。下一步,我们主要按照农业质量年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同时要在全国开展“质量兴农万里行”活动,传播推广各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业提质增效的好经验、好做法,推介“三品一标”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提高社会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质量提升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影响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还很多,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还有国内宏观经济的走势,都会直接间接影响到农业农村经济运行。
我们把范围缩小一点,从农业农村经济自身来看,有这么几方面的情况需要在工作当中以及各个方面予以关注、采取一些举措来应对。
第一,供需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业结构调整面临市场风险。减玉米是结构调整当中的一个重点,这两年已经累计调减5千万亩,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一季度主产区玉米平均批发价格同比上涨18.5%,农民预期收益增加,可能导致农民误判形势,增加种植面积。目前来看,我们国家玉米供大于需的状态没有根本性改变,玉米的库存量还是比较大的。如果今年因为价格的上扬,造成一些非优势产区玉米面积的种植增加,既影响到玉米结构调整预期目标的实现,也将造成价格下跌,使农民的增收受到影响。
第二,农民经营收入增长乏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难度加大。一季度农民收入实际增长6.8%,与GDP同步,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1个百分点。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还是下降了0.4个百分点,如果与去年全年增速相比,下降了0.5个百分点。从全国的情况看,有的省农民收入增速已经低于城镇居民增速。这需要我们密切关注,防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第三,农资价格上涨提高了生产成本,气候变化影响不容忽视。据农业农村部监测,3月份,尿素价格同比上涨11.6%,磷酸二铵同比上涨3.7%,柴油同比上涨5.5%,农药价格同比上涨超过20%。现在是农业生产资料使用的旺季,预计后期一段时间农资价格还会有季节性小幅上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抬高农业生产成本,成本提高就会挤压农民收入空间。因此要在保障农资供应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大农药病虫害统防统治、化肥统配统施支持力度,促进农民节本增效。
-
视觉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