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果腐病又称烂果病,是近几年突发于我国花生主产区的一种新型土传病害,分布广、危害重、难防治,并呈逐年加重趋势,已经成为我省及北方花生主产区的主要病害。
一、发病症状
1.荚果症状。花生果腐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花生荚果腐烂。发病初期,果皮出现深褐色小块病斑,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并扩展到整个荚果,内种皮发黄,籽粒发育不良,比正常籽粒小;多数荚果果嘴端先被侵染,轻者造成整个荚果或半截荚果变黑,严重的整个荚果都为深黑色,果皮和果仁腐烂。
2.植株症状。花生果腐病从结荚期到成熟期均可感染,一般整株或点片发生,严重时整个地块发病。从地上部看,花生果腐病受害植株地上部与正常植株无差异,而地下部分老果腐烂或全部荚果腐烂。尤其是发病早受害重的植株,茎叶浓绿,叶部病害轻,至收获期也无明显落叶症状,不死秧,拔出病株可见根系繁茂,但根部外表皮发黑,荚果几乎全部腐烂。
二、发病原因
花生感染果腐病诱因很多,发病原因比较复杂。调查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原菌侵染。这是花生感染果腐病的主因。该病为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性病害,病原菌种类复杂,不同区域病原菌也有差异。据研究,镰刀菌、茄镰刀菌、群结腐霉菌和侵脉新赤壳菌等是我省花生果腐病的主要致病菌。
2.不利气候条件。花生生长中后期,先遇到严重干旱或高温干旱,造成花生长势弱,抗性下降,此后又遇到较大降雨,有利于病原菌侵染,使花生果腐病加重发生。这种先旱后涝引起的烂果,以沙土地较为严重,且同一地块地势高的地方烂果严重。花生结荚期至饱果成熟期,连续降雨或突遇大雨田间积水,土壤湿度大,透气性差,散墒不及时,会导致果腐病加重。这种后期多雨引起的烂果,以黏土地较为严重,且同一地块,地势低洼的地方烂果严重。
3.不良土壤环境。花生果腐病是一种土传病害,花生连作地块极易诱发。近年来调查发现,缺钙、含钾量过高的地块花生果腐病较重。
4.其他病虫害影响。花生根腐病、茎腐病、白绢病等病害交互侵染,蛴螬、金针虫、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啃咬荚果造成损伤,都会诱发和加重花生果腐病的发生。
三、防治措施
目前生产上对果腐病尚无特别有效的单一防治药物和单一防控技术措施,必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1.轮作倒茬,平衡施肥,改良土壤环境。花生连作年限越长,烂果率越高。可与玉米、谷子、小麦等等禾本科作物换茬轮种,间隔2~3年,能够明显降低病果率。但不宜与豆科作物、蔬菜等连茬或倒茬种植。注意施用腐熟有机肥,减少钾肥使用量,增施钙、硫、锌、锰、钥、硼等中微量元素肥料,后期叶面喷肥,这些措施均能明显减轻果腐病的发生,还能明显提高花生产量和品质。切勿使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一则会造成烧苗,引发根腐病、茎腐病,导致果腐病加重;二则利于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产卵繁殖,加重地下害虫为害而引发果腐病。应适当增施生物菌肥,以增加土壤中有益菌数量,有利于提高花生自身抗病性和改善土壤微环境。
2.选用良种,药剂拌种,降低病原菌侵害。不同花生品种对果腐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在易发病区域可用抗逆性和丰产性好的新品种替代老品种。剥壳前充分晒果,播种前要精选种子,并用杀虫剂和杀菌剂进行混合拌种,可有效预防蛴螬、根腐病、茎腐病、果腐病等病虫害的发生,拌种剂可选600克/升吡虫啉+25克/升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0克药剂拌种12.5千克~15千克)、600克/升吡虫啉+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110克药剂拌种12.5千克~15千克)、62.5克/升精甲·咯菌腈(37.5克/升精甲霜灵+25克/升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50克药剂拌种50千克)。
3.加强田间水分管理,早防早治,减轻病害损失。花生花针期遇旱,要及时浇水;结荚期遇涝,要及时排水。对花针期受旱期长、受旱较重、花生生长较差的地块,在生长后期浇水或连续降雨后,一定要注意叶面喷肥和茎基部淋喷杀菌剂。在保证遇旱及时浇水的同时,还要注意尽量不在持续高温阶段浇水,并避开晴天中午高温时段浇水,可以选择沟灌、滴灌、喷灌等方式,以防花生田长期积水引发烂果。进入结荚期,每隔10~15天喷施一次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等药剂,连喷2~3次;也可叶面喷施芸乐收等花生高产套餐,可有效预防烂果病发生。当花生感染果腐病后,要及时喷药防治,越早越好。在发病初期可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粉剂喷雾;也可用36%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灌根,以减轻果腐病危害,降低产量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