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是冬季人们常见和食用的蔬菜,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而软腐病是秋白菜的主要病害,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是该病
大白菜是冬季人们常见和食用的蔬菜,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而软腐病是秋白菜的主要病害,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是该病发生高峰期,具有发病率高的特点,是制约白菜面积和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并且对白菜的品质以及菜农的经济效益有很大影响。

发病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防治方法: 1、改善栽培管理措施,避免与十字花科作物连作,与禾本科作物小麦轮作,减少软腐病的发生;发现白菜软腐病病株后及时清除,减少病菌源;进行浇水时,不大水漫灌,雨后及时进行排水,防止白菜被水淹,给软腐病的发生提供便利条件;进行田间作业时,防止伤根、伤叶,形成生理伤口;并且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长势情况,进行无机与生物菌肥或者有机与无机肥料混合应用。 2、播种前或苗期用辛硫磷等药剂拌土穴施或条施,防治金针虫、蝼蛄、根蛆、蛴螬等地下害虫。苗期用阿维菌素等药剂防治黄条跳甲、菜青虫、甘蓝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等食叶害虫。避免害虫造成白菜的损伤,被软腐病菌侵入导致发病。 3、发病初期可选用24%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46.1%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20%噻森铜悬浮剂等进行防治,连续用药3~4次,每次间隔7d左右,药剂可交替使用,防止产生抗性。喷药时,应将其喷在接近地表的叶柄及茎基部。在幼苗期、莲座期用中生菌素1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较好。
白菜软腐病属于细菌性病害,主要在莲座期到包心期发生,一般在白菜包心之后开始表现出症状。发病初期,伤口病斑呈浸润状、半透明,以后发展成明显的水渍状,表皮下陷,有污白色菌脓溢出。发生软腐病的白菜内部组织腐烂,高温多雨时呈黏滑、软腐状,并发出恶臭味。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一般发病率在3%—12%之间,严重时病株率可达30%,最严重时损失可达50%以上。

1、在发生过白菜软腐病的土地上再次种植白菜极易再次发生白菜软腐病。
2、种子本身带有菌源未经消毒或者消毒不彻底播种,是容易发生软腐病的另一个因素。
3、高温多雨天气会使软腐病多发。多雨的天气会使叶片基部处于水淹和缺氧状态,而高温闷热的环境更会加快病菌繁殖和传播蔓延。
4、自然伤口、虫咬伤口以及病伤、机械损伤均能使软腐病菌侵入,从而导致软腐病发生。
5、栽培管理措施不当是发生软腐病不可忽视的原因。如选择低洼排水不畅地块,平畦种植,不施用农家肥、追施氮肥过多,大水漫灌,蝇类、菜青虫、小菜蛾等虫害防治不及时等均可导致软腐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