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0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视频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当前,春耕生产从南到北陆续展开,正值小麦条锈病防控关键时期,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保障粮食安全和病虫害防控的总体部署,早谋划、早准备、早防治,创新方式方法,工作抓实抓紧,措施落细落小,坚决打赢“虫口夺粮”攻坚战。
会议指出,预计今年我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大流行风险高,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呈重发态势,程度重于上年,要立足抗灾夺丰收,坚决遏制重大病虫暴发成灾,确保草地贪夜蛾不造成大面积北迁危害,确保流行性、暴发性病虫害不造成大面积减产,确保境外蝗虫不造成入侵危害,重大病虫害防控处置率达到90%以上,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会议强调,要落实五个强化,扎实做好病虫害防控各项工作。一是强化属地责任,把“虫口夺粮”保丰收纳入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内容,明确任务,落实措施。二是强化监测预警,全面监测调查,及时发布信息,严格报告制度。三是强化分区治理,树立全国“一盘棋”意识,分类施策、分区治理,重点筑牢边境、长江、黄河、长城四条草地贪夜蛾防线。四是强化科学防控,推进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带动群防群治、联防联控,提升科学用药水平。五是强化指导服务,分区域、分作物、分病虫召开防控现场会,开展巡回指导,督促工作落实。
会议要求,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落实《生物安全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规定,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切实提升植保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

附:
长江中下游和黄淮等常年病害流行区,要在加强健身栽培的基础上,把握小麦抽穗扬花关键时期,见花打药,主动预防,遏制病害流行。
对高感品种,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如天气预报有连续阴雨、结露和多雾天气,首次施药时间应提前至破口抽穗期;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氟环唑、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蜡芽菌等;在赤霉病重发区,可选用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唑·戊唑醇、氰烯菌酯·戊唑醇等新药,要用足药液量,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遇病害严重流行,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需隔5-7天再喷药1-2次,确保控制效果。对多菌灵抗性高水平地区,应停止使用苯丙咪唑类药剂,提倡轮换用药和混合用药。赤霉病偶发区,可结合其他病虫防治,在抽穗扬花期进行兼治。加强病情监测,实施分区防治。西南、汉水流域和河南南部、甘肃陇南等主要冬繁区,要封锁发病田块,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预防措施,减少菌源外传,阻止向黄淮和华北麦区扩散蔓延,减轻晚熟冬麦及春麦区流行风险。在越夏区,春季遮盖转主寄主小檗四周的麦秸堆,阻止条锈菌有性生殖发生,降低条锈病毒性变异速率。黄淮春季流行区,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防治策略,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烯肟·戊唑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