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大豆振兴计划的实施,河北作为大豆的主产省之一,大豆面积呈恢复性增长态势,但夏大豆因症青导致结实不良的现象时有发生
大豆“症青”表现为品种正常生育期结束时,植株仍然叶绿枝青,有荚但荚而不实或者籽瘪粒烂的现象。“症青”重发区籽粒过小,商品性差,有的甚至绝收。在我省夏大豆生产中,不良气象因子影响、病虫害防治不当等都可引发“症青”的发生,根据初步研究结果,点蜂缘蝽为害是导致大豆“症青”发生的主要因素,生产中应抓紧防治,实现大豆的优质高产。
大豆的生态适应性比较明显,只有种植与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品种,才能获得高产。目前适宜我省中南部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夏大豆品种有冀豆12、冀豆17、冀豆20、冀豆23、邯豆11、邯豆13、邯豆15、石豆8号、石豆11、沧豆10号等。
大豆不宜和其他豆科连作,应通过轮作,倒茬,减轻病虫害的发生。注意耕地造摘,适期播种。冀中南地区5月下旬至6月中旬是大豆的适播期,播种越早产量越高。麦后直播大豆宜在6月中下旬及早进行。亩播量4~5公斤,1.5万株/亩左右。出苗后早间苗,早定苗。
点蜂缘蝽属半翅目,缘蝽科。分布在河北、河南、江苏、江西等地。主要为害大豆、蚕豆、豇豆等农作物。成虫和若虫刺吸汁液,在豆类开始结实时,往往群集为害,致使蕾花调落,果荚不实或形成瘪粒;严重时全株枯死,颗粒无收。点蜂缘蝽每年发生2~3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和草丛中越冬。成虫善于飞翔,动作迅速,早、晚温度低时稍迟钝。卵多散产于叶背,嫩茎和叶柄上,若虫极活跃,孵化后先群集,后分散为害。
首先,清除田园周围的杂草和枯枝落叶,压低越冬虫源基数。其次,及时铲除田边早花早实的野生植物,避免其作为早春过度寄主,减少部分虫源。
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捕食性天敌有球腹蛛、长螳螂和蜻蜓,以及寄生性天敌黑卵蜂等对控制点蜂缘蝽的发生为害具有重要作用。
(1)准确掌握防治时期:大豆开始开花后7~10天开始防治。(2)正确选择药剂:使用陶氏益农的可立施7~10克/亩,特福力(有效成分是氟啶虫胺氰)每亩20~30毫升等防止蝽蟓类的特效药,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0%呋虫胺可溶粒剂1000倍液,氰戊·马拉松2000倍或每亩30~50毫升;2.5%溴氰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3)严格把握防治次数: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一是防治时期。夏播一般为大豆播种后50天左右,即6月中旬播种的大豆在8月上旬开始喷药防治,6月下旬播种的大豆在在8月中旬开始喷药防治;二是防治时一定要连同大豆田四周同时喷药防治,最好统防统治;三是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品种,如冀豆12日开花期集中,可减少喷药次数,一般2次。亚有限结荚习性的品种,如冀豆17日、邯豆9号,邯豆11、石豆1号等品种开花期较长,需增加喷药次数。
在测土化验的基础上,根据土壤实际肥力、科学确定氮,磷,钾施肥量,合理增加硼、钼等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做到均衡配方施肥。
苗期亩追施尿素4~6公斤、过磷酸钙8~10公斤或大豆专用肥10公斤。
在初花期追施适量的大豆专用肥或复合肥,使大豆营养均衡,可减少花荚脱落,防止“症青”株的发生,增产15%左右。土壤肥沃,植株生长健壮,应少追或不追氮肥,以防徒长。基肥施磷不足时,应在此时增补,施过磷酸钙7~9公斤/亩。
大豆进入结荚鼓粒期后,进行叶面喷肥。亩用尿素500克+硼钼复合微肥15克+磷酸二氢钾150克,对水40~50克。
人工收获在落叶达90%时进行,机械收获在叶片全部落净,豆粒归圆时进行,使用大豆专用收割机或对小麦联合收割机改造过的收割机进行收获,要求割茬低不留荚,综合损失率不超过2%,清洁率大于95%。
脱粒后进行机械或人工清选,产品质量符合大豆收购质量标准三等以上。积极推行品种单收、单储、单运,从而实现优质优价,提高大豆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河北省大豆产业技术体系)